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发布会 >> 历年新闻发布会 >> 2020年新闻发布会 >> 政府新闻发布会

【中国的脱贫智慧】临夏:脱贫摘帽换新颜 发展讲述新故事

20-12-23 16: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张玉芳

临夏专场发布会现场

   中国甘肃网12月21日讯(本网记者 沈文刚)“全州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临夏儿女即将甩掉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昂首阔步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月21日,在全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临夏专场,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通报了临夏州脱贫攻坚的决定性发展和历史性成就。

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通报相关情况

  临夏是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底全州建档立卡人口56.32万人,贫困发生率32.5%,建档立卡贫困村649个,其中412个村被省上确定为深度贫困村,是全省全国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两不愁三保障” 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近年来,临夏州紧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在全省率先部署开展冲刺清零行动,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固强补弱,为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临夏州委副书记、州长马相忠答记者问

  “枸杞儿童” “虫草儿童” “棉花儿童”等一度成为临夏教育的难题,抓教育成为“挖穷根”的治本之策。临夏州委副书记、州长马相忠披露,全州累计投入10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03所,有效解决了学生“有学上”和就近上学的问题。

  针对控辍保学问题,临夏州全覆盖核查6—16岁少年儿童入学情况,集中力量开展劝返工作,对劝返学生因人施策,采取跟班就读、职普结合、送教上门等办法,确保学生能留得住、跟得上、学得好。为有效解决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去今两年招聘引进教师3848名,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义务教育重新修建的校舍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率稳定达到100%,政策范围内住院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据马相忠介绍,全州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分类建设的标准化要求,8家县市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村医,90%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诊治,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此外,全州“视觉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所有群众住上“安全房” “放心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13年以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67万户、落实补助资金20.98亿元,农村危房全面消除。全覆盖排查鉴定所有农村住房,同步开展拆旧排危专项行动,拆除6.3万户,清理“四烂” “三堆”等18.7万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95%以上。

面貌焕然一新的东乡县布塄沟村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脱贫攻坚给临夏带来的是一场深层次、宽领域、系统性的社会变革,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临夏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郭鹤立表示,通过脱贫攻坚,全州民生福祉空前增进。群众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行路难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大沟深、条件严酷地区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所有困难弱势群体全覆盖享受兜底保障政策,村村通上了动力电、接上了互联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文化广场、爱心超市、日间照料中心等覆盖所有行政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夯实了基础、补齐了短板、消除了瓶颈,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近三年,先后投入产业奖补资金27.59亿元,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五小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光伏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遍地开花、多点发力。

广河县发展粮改饲促进经济增收

  为了让群众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临夏大规模开展精准化的技能培训。坚持内挖潜力与借船出海相结合,两年内让11000多名“两后生”在州内外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建成扶贫车间340家,动员州内企业和项目建设工地优先吸纳当地群众,让居家留守的妇女实现就近就业,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更对下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临夏州将主抓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传递临夏声音,讲述临夏故事,展示临夏形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