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收官“十四五”】平凉: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中国甘肃网11月13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作为甘肃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平凉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成效显著。11月13日,在“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上,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就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生态建设方面,平凉市坚持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城乡建设相统一,统筹推进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同比改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10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45平方公里,完成造林封育95万亩、城市园林绿化552.77亩。崆峒区利用城市边角地、腾退土地新建36处口袋公园,实现城市闲置资源的“生态蜕变”,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以乡村生态振兴为统揽,平凉市全面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累计建成116个“和美乡村”,完成589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全市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为41%,秸秆综合利用率90.9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5.68%。创建7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024年“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80亿元、152.4亿元、36.8亿元,以“生态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平凉市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改造。先后争取环保专项资金4.7亿元,实施165个污染治理项目,减排氮氧化物2881吨、挥发性有机物295吨、化学需氧量4080吨、氨氮219吨。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8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创建19户绿色矿山、11户绿色工厂、4个绿色建材产业园,平凉工业园区入选省级绿色园区,生态环保产业链实现产值41.5亿元,“点绿成金”,加速绿色转型。

平凉市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协同实施提颜、增绿、添景生态工程,大力发展中医、温泉、森林、运动、旅居、美食六大康养业态。全市重点动植物保护率100%,建档在册古树名木1330株,创建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个文旅样板村。平凉市获评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崆峒区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文旅康养产业实现产值39.4亿元,借生态之“绿”生出发展之“金”。
平凉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将“绿水青山”成功转化为“金山银山”,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平凉市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为建设美丽甘肃贡献更多力量,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 2025-11-14【决胜收官“十四五”】“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双引擎驱动 特色农业产业链产值达480亿元
- 2025-11-14【决胜收官“十四五”】平凉“十四五”工业转型成效显著
- 2025-11-14【决胜收官“十四五”】平凉:“三区一城市”战略引领 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 2025-11-14【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构建“大招商”格局 精准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